转载: cnpmc http://space.doit.com.cn/43519
HDS 在5月中旬正式发布了高端存储新产品: Universal Storage Platform. V (USP V)。这个产品应该只是 TagmaStore USP 的升级版,其定位是和 EMC 的高端存储 DMX-3 进行竞争,目前市场上也只有这两家在高端上有一拼,IBM 那用两个 p5 570 拼起来的盒子很多人都信不过。
看 官方介绍,说 USP V 在性能上有很大提升,iops 达到了 350 万(USP 是 250 万),这样的数字怕是不能说明什么,毕竟是最理想情况出来的数据。而从规格列表上看,Cache 最大容量仍然只是 256GB,而且,没有特别介绍 Cache 算法有什么改进。估计总体性能和 USP 相比也仅仅是有所提升,肯定不能达到 “飞跃” 的层次。
存储能力,相对与以前的版本的确是很惊人了,最大 247PB (内部最大 332T),这倒是挺唬人的,估计也只能是用来唬人。在连通性方面也有所增强,这个在意料之中。当然,还是 Crossbar 交换式架构,这是第四代了。
软件方面新加了一些关键特性,Thin Provisioning,好像都翻译成”精简自动配置”, 面向存储虚拟化。这个功能简单的理解似乎就是能虚拟出来一个大的存储池(在实际磁盘并不足的情况下),然后对存储空间按需分配,以后用多少添加多少实际的硬盘。某种情况下能减少总体拥有成本(TCO)。这个功能 Netapp 和 EMC 的 NAS 产品应该据有的。我怀疑在高端存储上未必能有多大作为。另外, HDS 的监控软件仍然不够好,启用这样功能的用户,监控上可要费心思了。
HDS USP V 真正的支持 4GB FC ,包括各个环节。 这一点要比 EMC DMX-3 先进,DMX-3 只是部分支持。
下面这个图是 USP V 的规格列表
CHA(channel adapter,9970/9980也叫chip),usp的前端卡,上面可以有多个(如8个)前端口,是连接主机与存储阵列cache的通道,一般默认是2GB通道,现在可以配置到4GB通道。
DKA(disk adapter,9970/9980叫acp),usp的后端卡,上面一般可以有多个(如8个)后端口,连接阵列的磁盘控制器(DKU)与cache,现 在还是2GB的后端光纤环路通道。在USP的后端,磁盘放在DKU的HDU中,每个HDU最多可以放16个硬盘,而USP的一个环路最多可以接3个 HDU,则一个环路最多可以是48块硬盘。
注意,所谓前端卡与后端卡,只是叫法上的分别以及功能上的差别,物理位置可以是在一起的。另外,前端卡与后端卡总是成对出现。
USP 最核心的就是cache了,有控制cache与数据cache之分,控制cache也可以叫sheard cache,保存着阵列的配置信息以及数据cache的地址信息,在前端口过来寻找数据的时候,会先经过这里,如果能找到,则去数据cache,如果找不 到,则可能需要磁盘读取。
数据 cache也叫标准cache,如果采用4G的内存标准,最大可以到128G,而如果采用8G的内存标准,可以到256G,数据cache是整个阵列的核 心所在。usp的内存cache最小单元叫segment,固定为64K,最小使用单元叫slot,在有些版本=4个segment=256K,有些版本 则=1个segment=64K,因为这个slot中在磁盘上的数据必须是连续的,所以,太大的slot可能对离散度高的oltp应用不是太适合。
前端卡与后端卡连接cache,是要经过一个交换机的(Crossbar Switch),交换机最小可以是2个(冗余需要),最大可以是4个,因为所有的数据都要经过前端卡/后端卡,再经过交换机到cache,所以switch也是一个核心部件,而且数据流量会很大。
USP 跟IBM的8000系列的构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,如果说IBM8000系列还是在对称体系结构上发展,依靠其强大的主机优势来保证存储的高可用性,那么 USP已经发展到多模块化设计了,以cache为核心,并且cpu集成在前端与后端模块中,操作系统则集成在微码之中。
cache的命中率是一个阵列的响应速度以及处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,因为cache命中的话,返回速度是非常快的,而不命中的话,就需要去磁盘寻找数据,可能会比较慢。而cache的命中率,与应用访问规则,数据分布规则都有很大关系。
不要太迷信厂家给出的IOPS值,他们一般都是在cache命中的基础上算出来的。